第24章 问询与交易 (第2/3页)
王大婆高兴地说:“三郎来了,快进屋坐!”
不一会儿,林婉清也听到动静,穿好衣服来见客人。
点上油灯,灯光摇曳,众人在堂屋围桌而坐。
刘崇信看向李国强,问道:“这位李相公,你我何时何地一起求学过?”
李国强如实回答:“今天是头一回见三郎君。”
“这么说,你们在撒谎?” 刘崇信神色平静。
李国强说:“为了林娘子名声,不得不这样。”
刘崇信没纠缠这个,又问:“二位口音奇怪,家乡何处?”
李国强说:“荆湖南路来的。”
荆湖南路大概是湖南一带,那里方言众多,刘崇信是北方人,根本搞不清楚。
父子俩早就商量好,说自己籍贯是荆湖南路。
刘崇信追问:“荆湖南路哪个州哪个县?”
李然回答:“潭州,长沙县。”
宋朝行政区划复杂,李然能记住路就不错了,哪清楚具体州县?他有个朋友是长沙人,就用了这个地方。
没到过长江以南的刘崇信,没办法再追问。
“二位来东阳县做什么?” 刘崇信又问。
李然瞎编起来毫不含糊:“我父子在长沙也算有些家业。因得罪当地豪强,只好背井离乡。辗转各州,做点小生意。去年拿出所有钱,买了一批岭南货物,想运到东北卖。结果在黄河遇到劫匪,船被抢,人被杀,我和父亲跳水逃生,才没被抓住。”
刘崇信指着李然的头发:“二位这头发?”
李然解释:“身无分,没吃的,就割了头发扮和尚,想化缘找些吃的。”
李国强接着说:“路上捡到一头牛,虽瘦得很,但很通人性。我们饿成那样,也不舍得杀它。可因为有这头牛,不管讨饭还是化缘,村民都不给我们吃的。”
“多亏林娘子好心收留,不然我们早饿死了。” 李然补充道。
刘崇信皱眉,他不太信,但找不到漏洞。
林婉清默默离开,很快拿来《千字》,递给刘崇信:“三郎看看。”
家仆机灵,马上起身,把油灯移近。
刘崇信借着光读,脸色渐渐缓和。《千字》里的知识典故,他大多学过,不算太深奥。
虽浅显,却是很好的儿童读物。
能编出这种蒙学教材的人,肯定读了很多,学问不一般。
能编《千字》的人,会在山村骗人?那太浪费才能了!
刘崇信是读人,李家父子也是,这天然能拉近关系。
趁刘崇信看《千字》,李国强拿来一支毛笔。
看完,刘崇信称赞:“好章!”
“三郎君看看这支笔,” 李国强捧着毛笔,“这东西贵重,逃命时都贴身带着。”
刘崇信说:“拿清水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