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四十五章 韦陀三绝

加入书签

“他从义父派来大唐的探子口中听说了‘戒日神功’中‘腐骨神掌’的厉害,因此非常希望义父和我一起联手将这本经彻底毁去,以防止血雨腥风再次发生。但以我所见,在昆仑山中毙命的那个小魔头武功的确厉害无比,当今之世,武功胜得过他的人可谓寥寥无几,若是个个得到‘戒日神功’的人都拥有他那样的练武天赋,岂非大事堪忧?”

众人一想,都觉汗毛倒竖。李钲讷讷地说道:“那么依姑娘高见,如何才能彻底消灭它?我所知道的,‘戒日神功’原本并不是邪恶的武功呀。”

李雪衣说道:“有些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法子是人想出来的,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未必办不到,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从长计议吧。我的武功修为远远不及义父,所以无法妄加推测,但我却还想说一件奇怪的事。”

“那小魔头躲在昆仑山中秘密修练‘腐骨神掌’的半年当中,他的精神远不如前,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到疲倦,而那半年间,正是他修练‘腐骨神掌’内功心法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别说他修练的是一种你们所说的‘邪派武功’,就是练你们的‘正派武功’,也不该出现如此状态。”

“我把情况跟义父一说,义父想了很久才对我说,这大概是因为他没有‘戒日神功’练功总纲的指引,强行修练戒日神功中的武功,又过于急求速进,才有这样病态。义父学问渊博,对于‘戒日神功’颇有研究,他虽没练过这种武功,却能准确地分析出这应该是走火入魔的预兆。但过了半年我再去看,那小魔头居然又神采奕奕的了,似乎走火人魔的预兆竟被他有意无意地化解掉了!”

李钲怔了一怔,失声道:“难道,难道他已经……”

李雪衣点头道:“李大哥很聪明,也见多识广。你猜得不错,他可能得到了你们大唐最正宗的内功心法的指点,突破了一些练功的障碍。虽然还有别的障碍需要突破,总归也是一大进步了。”

李钲几乎就要把“李青尧”三个字脱口而出,但脑中电光一闪,随即又摇头道:“不可能,不可能!”

他知道李青尧逼奸他的师姐,后来从少林寺偷走了一本“小般若指经”而被他的师姐发觉,凶相毕露之下活活掐死了他师姐、造成一尸两命的惨剧。

但独孤一枭和李青尧之间不和却不是推想出来,而是他在生铁申屠家亲耳听李青尧自己说出来的。

从李青尧和申屠先生的对话中,李钲听出了晋王对李青尧的轻视和不屑,而且还因为独孤一枭对他颐指气使甚至嘲讽李青尧,李青尧以一代枭雄李密的儿子的身份气愤不过,才会跑去和他父亲李密的旧属申屠先生密议对策。

由此看来,指点独孤一枭突破练功障碍的当是另有其人,这个人是李青尧的可能性已经随着他的推想而无限缩小了。以李青尧那么高傲的性情,对独孤一枭低头几乎是没可能的事。

想到这里,他只觉背心冰凉,但仍打起精神,道:“你又如何确定那个小魔头是得到了指引而突破了练功的障碍了呢?”

李雪衣道:“义父虽然没练过戒日神功中的武功,但他曾对戒日神功中的六种武功一一做过深入的研究,加上他往来大唐已有三四次,每次至少也有三两年的时间,使得他在应付正事之下,还有余裕研究大唐的武学。”

“正如义父所见,在大唐少林寺中藏有的经典,很多和‘戒日神功’的内功心法十分近似,既然近似,就有类通之处。”

“我刚才说过,写成一一武两卷戒日神功的七位高人中,有一位龙藏上人的祖上是大唐先民,这么一来,义父的推断就合情合理了。所以他才会告诉我,那个小魔头的背后一定有人在暗中指点他练功。”

“否则,以义父的见解,‘腐骨神掌’只要练过第五重,到第六重和第七重之间时,走火入魔的迹象会越来越频繁,那小魔头一个人埋头苦练,绝对无法冲破练功的障碍,他天赋越高,修练得越深,死得就越快。但半年之后我再去看他,他不但没死,功力还深了一层,你想想这到底是什么缘故?”

她说到这里,大家几乎都能判定其中的原因了。在场的人以梅少和的武功最高,练的也是正派武学,他见众人都不出声,便道:“这位李姑娘说的的确如此。我年轻的时候也碰见过这么一个人,他练邪派的毒砂掌,借助了正派内功心法而使练功进境一日千里,原本需要苦练十年的毒砂掌,他用了差不多五年就基本全部练成了。”

李钲也说道:“我十五岁的时候,师父也也曾经告诉过我同样的原理,但我那时候理解并不透彻,师父的意思,有正派内功心法为辅修练邪门内功,的确是可以取得很可观的效果的,但前提是有一个深通正派武学的人从旁指点,否则还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一直坐在梅少和身边的嵩山下院俗家弟子沙天海忽地说道:“这我倒是也曾听说过的。恩师曾对我说,在武学上有广博见识的人要想突破正邪两派的练功‘屏障’,一方面当然必须要有一定的练武天赋,另一方面,还是必须有一个武功高深的人在旁指点指摘,以防行差踏错而招致走火入魔。”

丘信元固然是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武功比沙天海要高得多,所见所闻自然也要多于沙天海。

而且韦陀门的“韦陀三绝”是江湖著名的掌力功夫,丘信元虽然斗不过李钲,但他得自正派的传授,却间接可以佐证李雪衣说过的话。

但李雪衣接下去话锋又是一转,道:“但我这次回长安,义父却告诉了我另外一种猜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