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最早的“新能源汽车” (第2/2页)
这就让他比别人多了好多倍的成长时间和海量的实践经验。
王孟德相信,凭借着系统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他绝对会成为一个中医大拿,在正骨、针灸、推拿等方面开宗立派。
而且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等待他去发掘。
现实中,眼睛一闭一睁,他在空间里已经待了两个小时了,揉了揉有些发晕的脑袋,王孟德吐了口气,伸手拿过床头柜子上的温水喝了一大口。
这年代晚上没有什么夜生活,也没有媳妇,该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王孟德就起来了。
他在屋子里练习了半小时的功夫,然后简单的洗漱后,便背上小药箱,手里拎着提前准备好的礼物,药箱旁边还挂着一个小药锄和一个军绿色的水壶。
这款水壶是我军在50年正式生产的“50式军用水壶”,铝制的壶身,赋予了他水分不容易蒸发、密封性较好的特性。
当然,缺点也很多,比如没有保温层,冬天的时候里边的水会很容易变冷,瓶口甚至容易结冰,木塞子容易掉下来等。
铝制壶身也容易变形,王孟德手上的这个,就被磕碰出了不少坑坑洼洼的地方,这些都是王援朝和王卫国两个调皮蛋的“杰作”。
至于为什么还拿着小药锄,他也是想着在乡下,这个季节会有很多蒲公英和紫花地丁之类的草药,到时候挖点回来。
而且也能当防身武器使用,这个年代,农村养狗的不多,但大鹅和公鸡可是不少,作为“农村三霸”之二的存在,这“哥俩”在攻击性上可不比田园犬弱。
收拾好之后,他轻手轻脚的出了院子,顺着胡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地安门大街上,随便找了一个早点铺子,要了三个油饼和一碗豆浆。
一个油饼6分钱,一碗不加糖的豆浆2分钱,这顿早饭加起来正好花了他2毛钱。
吃了个肚饱,王孟德付了钱,舒服的打了个饱嗝,然后顺着地安门往西走,不一会儿,就到了德胜门。
没让他多等,很快,第一班从德胜门开往昌平的公交车就过来了。
这是一辆“受气包”公交车。
由于国外的封锁,国内料严重匮乏,连城市里的公交车都缺少油料,只能利用煤气来作为料。
在常压下将煤气储于车顶上的大橡胶气囊中,老百姓戏称为“受气包”,川渝地区也称之为“脑壳有包”,算是我国最早的“新能源汽车”了。
等人上的差不多了,公交车缓慢的行驶起来。
王孟德顺着车窗往外望去,这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放亮了,正好能看到德胜门的箭楼矗立在那里,可惜德胜门的瓮城、闸楼和城楼早在解放前就被拆除了。
车辆过了德胜门,紧接着穿过北护城河,再往前走不远,就来到了京城的郊区地界。
一路颠颠簸簸,沿着前世G6高速的大致路线,花了一个多小时,车辆终于来到了昌平县沙河镇。
55年昌平还属于冀省通县专区,要到明年的一月份,才会划给京城,作为一个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