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章 农业与天文之趣 (第1/2页)

加入书签

今天这顿饭,居然有肉!

是豆角炒咸肉。

咸肉不多,刚好切了三块,其余全是豆角。

李然一块,李国强一块,小孩一块,三块咸肉就分完了。严大婆用筷子夹着肉,硬往他们碗里放,根本拒绝不了。

粟米粥变成了粟米饭,没脱壳,口感不太好,但好歹是干饭。

吃过早饭,王大婆扛着锄头出门,说是要给麦田除草。她家有三十多亩地,大部分租给村民,自己留了两亩种。

林婉清去洗碗刷锅,接着喂鸡,然后扫地。

几间屋子都扫完,又来扫院子。

扫院子的时候还有个小收获,发现了一坨牛粪。牛粪得收集起来当肥料。

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干净后,林婉清又去篱笆墙下除草,用洗碗水浇菜畦里的菜。

那小孩呢,正在专心练毛笔字。

可能是为了省纸墨,刘佑用毛笔蘸水,蹲在院子里往地上写。

这毛笔不怕坏,是自制的,给李然写《千字》用的那支才是买的。

“嘿,爸,你看啥呢?” 李然伸手挡住父亲的视线。

李国强有点尴尬,收回目光说:“我看看宋代百姓种的啥蔬菜。”

李然调侃道:“我咋觉得你在看浇菜的人呢?”

“我又不是那种人。” 李国强不承认。

李然笑着说:“看就看呗,狡辩啥?你这大龄单身汉变年轻了,有点小心思也正常。”

“不是你想的那样,” 李国强急忙解释,“你看这林娘子,像不像你妈年轻时?”

李然挖苦道:“在您眼里,漂亮女人都像我妈年轻时,反正解释权在您。”

李国强着急地说:“我不是说长相,是那种气质。气质你懂不懂?”

“气质这东西太玄乎了,您咋说都行。我懂,不用解释,解释就是掩饰,” 李然嘿嘿笑,“您都五十多了,要是娶个二十来岁的俏寡妇,这算不算老牛吃嫩草?说是吧,您变年轻了。说不是吧,您心理年龄……”

“一边去!” 李国强恼羞成怒。

李然得寸进尺:“急了,有人急了。我知道是谁,但我就不说。”

“懒得理你。” 李国强生气地走开。

斗嘴赢了,李然得意地吹起口哨。

李国强慢慢走到林婉清身后,看着远处的稻田问:“再过一阵,这些稻子就熟了,收了稻子种什么?”

林婉清还在浇菜,没抬头,回答:“种麦子。”

“东乡县都是稻麦轮种吗?” 李国强问。

林婉清站起来,揉揉腰:“以前不知道轮种,浪费地力。我听爹说,是岭南百姓带来的法子,县令就让各乡都推广。”

李国强又问:“林娘子家也种稻子和麦子?”

“孤儿寡母的,种不了。” 林婉清说,“换季种稻的时候,种多了的话,整地灌水麻烦得很,稍有差池就误了农时。稻麦轮种,家里得有壮劳力才忙得过来。”

“稻子育苗移栽就行,哪会忙不过来?” 李国强说。

林婉清疑惑道:“我只知道菜苗移栽,稻苗也能移栽?”

“可以的。” 李国强开始详细询问北宋的耕种方式。

过了一会儿,问清楚了,就回去找儿子商量。

李然坏笑着说:“可以啊,爸,都开始套近乎了。”

“别废话,” 李国强严肃地说,“南方我不太清楚,就说河东这边,小麦种植流程已经比较成熟,但还不懂控温湿育秧的方法。所以小麦种植受气候和地理条件限制更大,产量达不到古代小麦产量的极限。”

一听是正事,李然收起笑容:“那个控温湿育秧能提高多少产量?”

李国强详细解释:“不好统计,得看具体情况。这种方法能提高秧苗质量,降低育秧成本,增强防病能力。”

“为啥控温湿育秧能提高秧苗质量?” 李然好奇地问。

李国强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让李然能听懂:“控温湿育秧,秧苗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生长,环境因素影响苗根的分化,控制了部分苗根的发展,从而增加了有效根数量。同时,这种育秧方式使细胞质浓度更合理,营养积累多,植株一直有活力。当秧苗移栽到田里,已分化但没伸长的根原基,就会快速长成新根,形成发根优势……”

“停停停,别说了。” 李然对这个不太感兴趣。

控温湿育秧技术是在元代出现并推广的,让元代小麦亩产超过了宋代!

李然虽然不懂种地,但知道怎么利用这个:“要是我们指导技术革新,帮老百姓增产,就能很快得到乡民认可,在东乡县站稳脚跟。”

李国强继续说:“还有,河东地区的农民已经掌握稻麦轮种技术,但不懂稻子育苗移栽,换季种稻得抢种,短期内要投入大量劳力。要是用稻子育苗移栽技术,既能减少劳力投入,又能提高稻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增加亩产。”

李然问:“育苗移栽不难吧?”

“不难,但有技巧,” 李国强说,“而且可以和控温湿育秧技术配合,因为这种育秧能调整插秧时间,轮种的时候就不用那么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