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眼光
一到两年的时间,这是姜云明在基于如今大唐切身情况的基础上才提出的时间。
如今落入百姓口袋中的新粮太多了,这会导致粮食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低迷状态。
国有粮,百姓们的手里有粮,粮食卖给谁?
只能是在商人们不辞辛苦的情况下运送到草原了,只有在那里粮食还受欢迎。
如果你想运出国门?那不好意思,你连边关都出不去,官方的人又不是傻子,怎么会让商人们用低价粮去资敌?
“在你的预想中,你那所谓的粮食耕种格局会以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得以实现?”
虽然心里早已经一清二楚,但是杜如晦还是想听姜云明给他确认一遍,因为那样的结局对于百姓们来说损失属实是有些大。
“一到两年,百姓们手中囤积的新粮将会因为卖不出去又吃不掉而发芽或者腐烂,而想作为种子种进地里却又没有那么多的地。精明一点的人会将其用作饲养家禽牲畜,愚蠢的人就只会看着粮食腐烂。”
“同时,在价格对比悬殊的新粮和旧粮种,百姓们最终会选择继续耕种价值相对更高的新粮,而旧粮那极高的产量是他们全年无忧的保证。”
“所以,最终百姓们会大量种植旧粮用以出售,而同时也会种一小部分的新粮,作为他们自己食用或者渡过灾荒之年的储备。”
“这样,既能保证粮价的低廉,又能保证土地不会被过渡消耗,这就是小侄预想中的局势。”
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姜云明补充了一句:“当然了,这些都是在没有突发情况的前提之下提出的,中间若是遇到灾荒、兵变等意外情况的话还要再作调整。”
“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杜如晦很敏锐的捕捉到了姜云明话中的漏洞。“你说聪明的百姓会将即将或者已经腐烂的粮食用来喂养家禽牲畜,但若是他们以后长久地这么做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最后一切的后果都是他们来承担,而不是我们。”
“用高产的新粮来喂牲畜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却是不可取的。如果那样的话粮食的格局将不会按照最好的情况发展下去,反而新粮的种植量会持续走高,最终当土地不能再承载粮食的成长时不管是新粮还是旧粮的价格都会飞速上涨。”
“而那时,大量用新粮来饲养牲畜的人就要面对两种选择:一是用价格上涨的粮食来继续喂养牲畜,但是这在我们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就只剩下第二种选择,那就是将还未成年的牲畜提前抛售。”
“无论是怎么样的选择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粮价已经涨起来了,小侄也说了这也就是一到两年的时间,到时候他们可能在买新粮的时候都要用几十甚至上百的价格了。”
“总得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但若是他们执意这样做的话也只能任由他们,因为即便是强硬的限制他们耕种新粮也没有好的成效,那么这一切就都是必定会发生的。”
“所以说即便是这样那么最后粮食的耕种比例也会慢慢的回调,只不过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
杜如晦默然,虽然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他不希望发生的,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姜云明说的有道理。
其实杜如晦说的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但是这个几率却极其的小,小到了近乎于0的地步。
这就要说到中原民族的特性了。
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队土地的依赖性上都不如汉人,汉人对土地有着他人难以想象的情怀。
在大局势的扑面而来下肯定会有比较精明的人抢先种植如今价格高昂的旧粮,当然也会有人会用价格低廉的新粮来喂养牲畜,而在跟风者的角度看来他们会更加倾向于耕种旧粮。
原因就是因为这独特的依赖土地的性格。
耕种旧粮那也是耕种,相比于养殖来说汉人还是会更加倾向于这一点。
不过即便是事情真的发展到了那一步也无妨,因为那时候大唐官方就可以理直气壮的限制百姓们耕种新粮了。
苦果你们都尝过了,官府可以用国的粮食救济你们,以此让你们渡过养地的这两年,但若你们还是一意孤行的话那就没办法了。
有时候言论这个东西很是好用,因为它只需要轻微的煽动就能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只要把大量种植新粮的后果以及预防的措施公布下去,在加上轻微煽动一下言论,那么以后不顾官府规定无节制地耕种新粮的人都不用官府出手,他周围的百姓们就会对他口诛笔伐。
什么?你说现在就这么做?
行不通的,在新粮种的发放之初官府就把新粮种的弊端告诉了领取粮种的百姓们,这几年过去百姓们不说人人皆知新粮的缺点但也是差不多了,但是他们还是枉顾官府的劝告以及规定。
因为他们还没尝过无地可耕的滋味。
人都是这样,说好听点儿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说难听点儿就是贱皮子,非得挨顿打才知道有些事儿不能做。
眼下的百姓们就是这样。
不经历过不知道,现在姜云明知道为什么后世电视剧上那么多官员不讲情面了,因为有的时候讲情面是真的不好使,真的远远不如一顿打来的有效。
只有疼了,才能记住。
“距离陛下动手的时间不远了,希望百姓们在这次的变革中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吧。”
杜如晦叹了口气,心情有些萧索。
一旁的姜云明奇怪的看了一眼杜如晦,他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杜如晦有些陌生,因为这并不像他。
在姜云明的印象中只有魏征这种人才会如此地担心百姓们的损失,因为魏征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但是相同的表现放在不同的人身上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是说杜如晦就不爱民,只是这不像他的作风。
别说是姜云明了,这样的杜如晦可能就连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都会觉得奇怪,就算是认识他十好几年的大唐皇帝李世民恐怕也会觉得这不像杜如晦。
不过姜云明也是多心了,从确诊了消渴症之后的杜如晦闲了很多,下去逛的次数也多了很多,这就是见多了百姓的后遗症罢了。
并不是什么性格上的转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