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饥肠辘辘有转机 (第1/3页)
天还没亮,肚子就咕咕叫了。
昨晚抓的那些鱼实在不顶饿,鱼太小没多少肉,感觉就像没吃一样,昨晚纯粹是喝了一肚子鱼汤。
饿着肚子熬到天亮,李然拿出那枚铜钱看。
这铜钱有些年头了,上面有斑驳的锈迹,隐约能看出 “熙宁元宝” 几个字,这是王安石变法时期铸造的(后来也有继续铸造,钱模没改)。
中国最早的纸币为什么在四川出现呢?
就是因为四川用铜钱,容易生锈,质量差。铜钱和铁钱的兑换比例,长期在 10:1 左右,有时候更离谱,偶尔质量好的能达到 5:1。
那时候在四川,用铜钱买布,得搬好多钱去,才能买一匹。
这让商人怎么做生意呢?
那就得发明新的货币形式,纸币就轻便多了。
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重新铸造了四川的铜钱,做工精细,用料讲究,不容易生锈了。铜钱和铁钱的兑换比例就稳定在 1.5:1,一直到南宋才稍微有点变化。
“爸,咱们有钱了。” 李然抛着铜钱开玩笑。
李国强无奈地说:“一钱能干嘛?”
李然说:“一钱也是钱,走,去镇上买点吃的。”
从地痞那儿拿到的这一钱,是父子俩的全部财产,如果换成铁钱的话,也就大概 0.666666 。
父子俩来到镇上的米店。
李然像个有钱人一样,很有气势地问:“你这米怎么卖的?”
父子俩穿得太破了,只有个伙计过来:“牌子上写着呢,明码标价,好大米 60 一斗。这边的粗米,有 50 的,有 0 的,还有 20 的。你们要买哪种?”
宋代的一斗,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差不多是 12 斤。
60 一斗好大米,也就是 5 一斤。
北宋的米价波动很大,不同地方、不同时间都不一样,大概在几十到几百一斗之间。
李然看了眼 20 的粗米,又黑又黄,还有好多杂质。他指着最贵的大米说:“就买最好的,好久没吃好米了!”
伙计来了点精神,问:“买几斗?”
“嗙!”
李然把那一铜钱拍在桌上:“就这么多,别少给!”
伙计愣住了,脑子快速转起来。
见李国强拿着陶瓮,伙计伸手抓了把米放进去。
“少了,肯定不够。” 李然不满意。
伙计想了想,又抓了一小把补上,就当打发要饭的。
父子俩开开心心地离开街镇,回到荒地煮米饭。
他们都不舍得淘米,怕把淀粉冲走。
李然捧起一捧泡了米的河水,对瘦牛说:“来,你也补充点能量。”
瘦牛伸舌头舔水,看起来挺满意。
李国强说:“米太少了,不够吃。”
李然起身说:“我去挖点野菜。”
小镇附近耕地多,没开垦的山坡少。李然拿着激光剑爬山,挖野菜的时候,顺便捡了些树枝。
把野菜放进陶瓮,和大米一起煮,没多久就闻到米饭香了。
等稍微凉一点,父子俩狼吞虎咽地吃着野菜拌饭,吃完还把手指舔得干干净净。
“可惜没盐,要是有点油就更好了。” 李国强客观地评价这顿早饭。
李然说:“把指南针卖掉,就有钱买油盐了。”
于是,父子俩带着瘦牛去卖指南针。
他们又来到刘家大宅外,李国强守大门,李然守侧门,等着刘家有识货的人进出。
等了好几个小时,只有下人进出,没看到一个穿得体面的。
父子俩没办法,凑到一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