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那一年我十八岁 (第2/2页)
郭晨双眼紧紧盯着路边不断倒退的杨柳,好久沉默不语。
元、白二人在抓紧时间整理郭晨说出来的,他们刚记录下来的话。
郭晨的说法,尤其是郭昕带兵出关的日期,和史册记载不同。
不过,元、白二人,还是选择相信郭晨的话。
一个是郭晨的亲历。
另一方面,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国内哀鸿遍野,战乱频仍,安西兵力大大缩减,根本无法继续掌控周边各国了。安西的告急边报,多次由鸿翎信使拼死上呈阙下,安西战局确实再也耽搁不得了。
像郭昕这种,先口头任命再走程序的特殊情况以前也有过。
要知道,皇帝出口成宪,言出法随,没人敢违逆丝毫。当然,这是强势的皇帝才能做得到的。
先是皇帝口头下旨,臣子们立即执行,然后由朝廷有关各省和兵部补充完全整个程序,朝廷记录在案。
所谓临危受命,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白居易从朝廷档案中看到过,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从玄宗朝天宝十四年(公元55年冬),一直乱战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63年春)。
安史之乱,伤了大唐的元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真正地恢复过来。
尤其是对安西四镇的控制,越来越薄弱,最后,干脆放弃。
据朝廷的政事房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60年),河西军镇有很多已经被吐蕃人攻陷。
鉴于此,在永泰二年(66年),朔方节度大使、中令郭子仪,这才不得不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并请置瓜、沙、甘、凉、肃诸州长史。
他举荐了自己的亲侄子郭昕出任这一重要职务。
郭晨说的:“我大兄郭昕才得以奉命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后来担任安西四镇留后。”这是真实的。只不过时间稍微提前了一年。
而被皇帝赐姓李的名将李元忠则坚守北庭大都护府。
白居易还知道,他们刚刚来到西北边疆的时候,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和沙陀、回鹘相依,控制西部五十七国,和很多部落,共同抵御吐蕃的进犯,使得吐蕃对安西四镇久攻不下。
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只是,郭晨是亲历者,他的话更可信。补充了那一段时间的空白。
不然,等到了永泰二年,郭昕才奉旨出战,不说这一路需要的时间,这一路需要补充粮草、需要作战,即便是强行军,等他到了安西没有一年,也要半年以上!
那个时代,可没有火车汽车飞机,连自行车都没有。出了嘉峪关,那荒凉的原野,不迷路就算是走了鸿运。
白居易的思想一时间飞跃了关山,奔向了安西。出了城门,没走多久,就来到了河边。
在河堤上又走了一段时间,马车要比在城里颠簸了一些。不过,车辙平坦,还算是能够忍受。
这可是得益于秦朝起始的“车同轨”。
一阵带有寒意的春风吹进车帘,郭晨被冷风一吹,哆嗦了一下,他的思绪一下子从沉思中被拉了回来。
“停车,停车,就是这里,你们看,那棵有树瘤的老柳树还在!
当年,何真真王妃和我的媳妇小蝶儿,就是在这里最后一次踏春的。
然后,就被我带着十二家丁带到了安西。
那一路上,惊险万分,何王妃和小蝶儿,好多次,就差一点点就被胡虏杀死了。
现在想想还后怕。”郭晨突然叫停了马车。
“车夫,停车,听大将军的,赶紧停下。”元稹急忙道。
白居易和元稹心中一震,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他们知道,大唐安西铁军的故事,白发英烈们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他们经历过的让人感慨万分的事迹,或许,就会从这个地方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