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天价粮食
此时林安吃饱喝足,正带着谭筱和一票衙役打道回府。
谭筱边走边看账本,一期二期建成后,灾民入住,不但解决了灾民住房的问题,自家公子账上每年的租金又多了一大笔巨大收入。
由于谭筱读过几年,林安让她做了账房,此时谭筱算着账本,突然眉头微颦,一百五十万担粮食消耗接近一半,连日施粥,每日消耗的粮食简直是天数字。
如今不足一月,就吃掉了这么多粮食,剩下的粮食怎么撑到明年开春?
谭筱赶紧报告,林安却不急不躁,林安说:“谭筱妹妹别慌,不就是粮食嘛,自然有人送上门来的。而本官不会缺粮食的,我正在等一场大雪,若是有一场大雪相助,灾民的粮食根本不愁。”
林安一顿解释,谭筱却有些担心。
一旦没了粮食,灾民就会造反,廉租房打下的良好底子就会付之一炬。而大人却不提粮食,神神叨叨的说什么大雪。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她,权当林安太累了说胡话。
林安和一众侍卫有说有笑的聊着今天的鱼儿味道是多么肥美。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道录司。
一众乡绅立即围上来说道:“哎呦大人你怎么才回来呀,我
们等的花都谢了。”
林安眨巴眼睛,显然他早就算到这些乡绅会来找他。林安咳着嗓子说道:“是为了粮食的事来的吧,本官没想到你们这么沉不住气,这还没一个月,就来了?”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没一个月就来了,别的县城的乡绅都赚的盆满钵满,粮价都炒成了天价,您竟然还嫌弃我们来的早?
黄裳赶紧说道:“大人呀,灾民都是各郡县的,他们在京城呆不久的,我们才是一家人。”
乡绅庐常在也连忙说道:“是呀大人,您那么爱护他们,最后他们回了老家,大人您不竹篮打水一场空嘛。而我们这些乡绅囤了那么多粮,一旦亏本,那最后是谁的损失呀,是昌平的损失呀。”
林安眉头一抬说道:“你们没损失吧,现在城里粮价一贯一斗,十贯一担,卖的红火,这可比以前贵了十倍。”
十贯一担,这样一搞本就买不起粮食的流民,更加买不起粮食了,不少流民饿死街头。令林安非常震怒。
虽然贵了十倍,在昌平销路还是很好的,灾民一来,什么东西都跟着涨价,大夏的人民就是这样的,有危机意识,生怕吃不到粮食。于是一担一担的买回家,吃不完也得放
着,就怕粮食撑不过这个冬天。
黄裳等乡绅听到林安说这个,脸色一变连忙说道:“大人周围县城价格都涨了,粮食的价格也不是我们定的,我们有商会,商会说多少,就多少,我们也没办法。”
林安听完嘿嘿一笑说道:“看来本官错怪你们了,不过你们无利不起早,说吧找本官何事。”
众多乡绅连忙恭敬说道:
“我们请大人开放新城市场,新城被大人一直封着,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我们从商的为了让灾民有饭吃,已经购买了大量的粮食。
大人您封着新城,花的银子都是朝廷的,吃的也是朝廷的,一担花销太多了朝廷也会降罪大人。
所以我们众多乡绅恳请大人开放新城,开放市场,让我等乡绅去救济灾民。”
听到他们说的这么义正言辞,林安哈哈一笑,一期二期房子建成了,也不怕他们折腾。
于是借着酒意说道:“本官听到诸位乡亲肺腑之言,十分感动,本官也解释一下,之前不让进新城,是因为灾民身上携带细菌,目前已经消杀大半。已经安全了。”
“明日午时,诸位乡绅尽管带着粮食赶往新
城,本官保证从即日起,新城和老城可以通商了,而且衙门一定会保证大家的财产生命安全。”
众多乡绅一听眼睛一亮,他们没想到这么简单就从林安这里拿到了通商的权利,原本还想付出一二抽成的话也被他们憋进肚子里去。
昌平灾区放开的消息,第二天在上京城传播,作为众多县城最奇葩的一个,昌平一直用自己的力量解救灾民。‘
而其他县城,灾民早就被财团瓜分的七七八八,值钱的早就被连坑带抢拐卖一空。
灾民们在乱葬岗上自行打棚子求生,之前的施粥厂也断了炊烟,大量灾民化身乞丐沿街乞讨。
而昌平,听说那个道录司主官傻傻的不剥削灾民不说,甚至还给他们发银子,搞的灾民个个比肥羊还肥。
现在昌平官府终于撑不住了,到了乡绅和贾商救市的时候了。
其中在昌平赚大钱的就有韩商和越商,两郡近年来风调雨顺,粮食充足。可他们现在不止看上十万灾民的银子,甚至还要做空整个昌平。
第二天乡绅拉着马车,一辆辆的开往新城。刚一进城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新城大多是棚子和砖头摞起来的
简易房,但是井然有序,路面虽然是黄土路面,但是一点杂物都没有。
并排建的棚子,被木栅栏围着。栅栏旁边都撒着一圈白色的石灰,是用来杀菌用的。
石灰旁是深半米的下水道,用砖铺着,每隔一小时就后有水冲下,将下水道的垃圾冲走。而这里的灾民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落魄。
粮商一来就有不少好热闹的围了上来,他们都是从饥荒之地逃难过来的,骨子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粮食。
现在虽然有粥场勉强能吃饱,但是万一那天粥场不在了?
手里没粮,心里就容易发慌。一问价格一贯一斗,十贯一担。
不贵!
在老家粮食都被炒成天价,那还有价无市呢。就像是怕粮商反悔似的,掏出银子就买了两担。
一堆人纷纷掏钱,最先赶到的黄裳看着手里一大袋银子懵了,怎么我刚到,粮食就没了。
天哪,我要发了。
第一天下午粮食还是十贯一担,傍晚已经涨到二十贯,灾民购买热情依旧高涨。
昌平本地乡绅个个赚的盆满钵满,外地的乡绅就有点眼红了,快马催促自家商队赶快带着粮食来。
↑返回顶部↑